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科学谋划 积极作为 推动高校科技产业实现新跨越——同济大学产业交流
2012-12-27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新闻编辑:

科学谋划  积极作为

推动高校科技产业实现新跨越

同济大学

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济大学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学校不断发展过程中,学校的科技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和分流人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顾我校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产业发挥了不同作用,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科技咨询服务为发端,同济科技产业开始起步。90年代以来,特别是经过多所学校合并,科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至2001年,学校投资企业达176家,其中全资企业105家。伴随校办企业的迅猛发展,问题和混乱亦相继浮现。首先,企业数量过多,大小不一,良莠不齐。学校承担无限责任,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其次,行业分布过宽,业务方向,随波逐流。多家企业主业相同,外争市场,内争资源。第三,企业产权不清晰、资产不实。第四,从事产业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多,部分企业负担重,效益低,稳定性差,职工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党政班子在2002年决定开始启动校办企业改制工作,严格贯彻执行 “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的方针,以发展引领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不断推进企业清理改制,优化产业结构,搭建企业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经过长达十年的持续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我校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时期。科技产业在学校整体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就“十一五”期间我校产业所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未来学校对产业的战略规划给大家作一个简单介绍:

一、 “十一五”期间产业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校产业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和《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教技发[2006]1号)文件精神,推进学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布局,搭建经营性资产管理平台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理顺关系,规范管理。学校在原上海同济企业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改制设立法人独资的一人有限公司––上海同济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不设股东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并向资产经营公司派出董事会、监事会。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学校经营性资产投资主体,负责学校在各投资企业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及其保值增值,它与各个投资企业的关系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变为以资本为纽带的关系,实现了校企分开。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产业系统及时、有效的决策与处理问题,同时避免了对学校教学科研正常工作的过多影响。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学校产业行业分布过宽、主业不够突出、资源配置不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学校坚持“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结合学科特色、突出重点、调整结构,通过清理投资、突出主业、推动学校有限的资源向有竞争力的企业集聚,向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集聚。“十一五”期间,学校对15家企业进行改制、重组,对31家企业进行股权退出或歇业注销,新投资设立企业12家,形成以土木建筑设计咨询、环境工程、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大学科技园以及现代教育服务业等具有同济特色的“六大板块”科技产业集群。

3、履行出资人职责,不断完善国资监管。按照“依法履责、规范运作、促进发展”的监管思路,不断探索加强监督、提高监督时效性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把岗位培训与检查监督结合起来,落实经营责任,加强重大事项监管,有力推动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5次董、监事培训,10多次财务负责人培训,并相继出台了《同济大学企业国有股权代表工作的暂行管理办法》、《同济大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审批权限规定》、《同济大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同济大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损失处理办法》、《上海同济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暂行规定》等。为规范董事、监事或股东代表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保护出资人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4、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产业资产总额从期初的30亿,增长到64亿,增长幅度达113%;净资产从期初9.2亿增加到20亿,增长幅度达117%;学校享有的权益从期初4.5亿增加到9.1亿,增幅达到102%。年销售收入从期初的23.4亿,增长到41.6亿,增长幅度达77.8%;累计实现净利润9.62亿,其中上缴学校(含资产经营公司)2.82亿。

5、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大学科技园和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通过与院(部)、系合作,以专利入股等多种方式,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与汽车学院合作,联合成立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软件学院合作,联合成立同思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医学与生物技术学部合作,联合成立同达科信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城市污染控制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环保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专利入股组建等上海绿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直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截止去年底,依托学校科技成果创业的5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39项,19家企业得到科技部和上海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资助,资助金额570万元。

 “十一五”期间,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产值从期初51亿元增长到期末15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20%;研发设计类知识创新型企业从800家增加至1360家,从业人数近3万人,形成了设计研发类产业集群。2009年4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被国家火炬计划授牌为“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国内首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

根据学校“一校多校区”的发展格局以及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学校还与嘉定区、普陀区密切合作,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和同济科技园沪西园区,已经形成了包括赤峰路孵化基地、国康路创业基地、苏州基地等“一园多基地”的格局,有力促进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二、学校对科技产业的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因此,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构筑自身特色,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主动为社会服务。高校科技产业就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

我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在支持学科建设、提高科研综合水平、稳定科研队伍、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科技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定位。

1、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学校发展科技产业,应坚持产学研合作并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为目的,重点创办具有学科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兼顾学校、教师、企业等各方利益。

2、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科技产业,形成学科的中试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强化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实现科研过程从成果鉴定到产品开发的延伸。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企业依靠学校科研源头通过技术合作和开发,产生了大量具有较强应用性及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和产品,在促进学科建设、引导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对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作用。实践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入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能力的基地。目前,我校产业已经形成了若干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随着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将会建立更多新的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科技产业也将会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

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新技术改造和调整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我校科技产业要面向国家重要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获得回报来加快发展。

三、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我校科技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按照“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监管、促进和谐”的总体工作要求,积极作为、统筹兼顾、科学务实,力求“创新体制机制要有新进展,改进国资监管要有新举措,优化资源配置要有新突破,科技产业发展要上新台阶”,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我校科技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战略目标是:把握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机遇,融入学校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建立技术转移体系,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结合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发挥科技产业的实践基地作用;以技术+孵化+人才模式,积极支持师生创业实践,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要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为学校“十二五”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我校科技产业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巩固以土木、建筑、城市规划等强势学科为基础形成的土木建筑咨询产业的优势;还要发展以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为依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上市工作。

“十二五”期间,学校主干企业的销售收入以年均增长不低于10%的速度发展,其他企业以年均不低于6%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期末,资产经营公司所属企业年销售总收入力争不低于120亿元,净利润达到6亿元,总资产达132亿元,净资产达到41亿元左右,对学校(含资产经营公司)的年平均回报稳定在1亿元左右。新增科技园区面积10~15万平方米,孵化面积新增2万平方米,转化学校科技成果50~100项;加大以企业为平台的项目申报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00项左右,累计科研经费在3~5亿元。

四、 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以学科为依托,加速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主干企业之间的信息与资源整合,促进企业与优势学科的产学互动,使科技产业得到学科的技术、人才支撑。依托土木、建筑城规、交通、材料、管理等学院的学科优势,优先发展研发与设计、工程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来进一步做强企业、做大主业、做优产业。

2、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部也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高校企业培育计划”;学校产业应抓住机遇,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应的相关学院的合作,适时组建学科性公司,开拓新兴产业。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与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贡献。

3、加快科技园区孵化平台建设,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有效整合现有孵化功能和资源,使之成为我校主要的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

(1)加快基地建设,扩充孵化场地面积。一是以建筑工程咨询、建材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为主的邯郸路基地建设;二是以物流科技与设计、电子信息与商务两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为主的沪西园区建设;三是以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智能交通以及现代汽车服务业等产业为主的国际汽车城科技园基地建设。 

(2)调整孵化器结构,完善孵化体系。通过“预孵化”与“加速器”对孵化阶段实施延伸,逐步建立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孵化体系,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孵化器运行模式,实现与学校科研源头的有效对接。

(3)扩大孵化和创业基金规模,推动师生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凡从事科技研究并拥有成果的我校教师、由我校投资的承担科技成果孵化项目的科技企业以及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均可向产业申请基金支持。对于国家重大项目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的新产品、新技术,给予优先考虑,以此来加快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学科性公司、师生创业公司通过“技术+资本+人才”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

(4)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企业所需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企业技术创造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4、深化“三区融合”,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学校十分注重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产业将继续联手杨浦、嘉定、普陀等地方政府,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5、联合组建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主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有关院、系、所等各方面的资源,联合学校科技处、科技园、知识产权学院等,组建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学校科技资源与产业及资本的结合,搭建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紧密联系的协作平台,探索具有同济特色的技术转移运行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6、对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搭建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企业学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和学习,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工程实际需要,培养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学校产业将利用其便利条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加大“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鼓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完善等培养过程,为学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7、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深入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作的内在规律,除大力支持学校科技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认定,发展实体经济外,逐步改变资产经营公司通过投资企业的分红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传统模式,通过“投资––股权增值––溢价转让”的模式,实现资产经营公司的价值增长和国有资产的增值;尝试由原来单一的技术转让方式转向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研究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有关政策,把握资本市场新机遇,培育有条件的学校企业改制上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校科技产业要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促进学科发展、推动产学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卓越人才培养为重任,努力开创科技产业工作的新局面,在国家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为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编:
联系电话: 传真: 企业邮箱:

京ICP备06051668号